“湖中有水,水上生莲,莲上架桥。”
如图,这两天去了莲桥街(今又称为莲桥第)。
莲桥街直⾄奉化江,南临灵桥路,西⾄解放南路,北⾄⼤沙泥街,总⾯积约0.26平⽅公⾥。
说实话,没写《街巷宁波》前,不仅没上过鼓楼,莲桥街也没进去逛过。
:还是得做点在地的东西啊!
不止是我这样的宁波人。很多游客来宁波,会去城隍庙,会去天一广场,往往就不会来这里,这是一个「被忽视感」挺强的地方。
所以,不仅面积不大,知名度也算不上大。
为什么标题要说「大」呢?因为这条街的「大」,在于其所包裹的历史文化。
————
日湖文化溯源地、名字的由来
很多宁波人可能都不知道,宁波历史上其实还有一个日湖,与月湖对应,日月同辉,也构成了明州的“明”字。
“宁波府城内,近南门有日月湖。日湖圆,略小,故日之;月湖长,方广,故月之。二湖连络如环,中亘一堤,小桥纽之。”
明 张岱 《陶庵梦忆》
莲桥街地处旧时日湖的西南,天封塔的南侧。你现在去,在路牌的旁边还能看到一个写有“日湖遗址”的石碑,就是这么一回事儿。
另外,莲桥街这个名字也是有说法的,当时街上有座跨日湖的采莲桥,由此得名。
“莲桥街,旧名采莲桥下,横河头。”
——《鄞县通志》
————
行走的“思政课”
除了是古时日湖边上的一条重要街巷,莲桥街还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
听老一辈的人说,一二百年前,很多名门望族、官宦人家都曾居住在这一带,是宁波城南的极佳居处。也正是这样的氛围,滋润了宁波的一部分文化土壤。
2010-2015,经过为期五年的改造,莲桥街作为历史商业街区被称为莲桥第,与塔前街、塔影巷、小沙泥街等多条传统街巷贯通,和20多处历史建筑遗存构成莲桥街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建于晚清的毛衙街毛家大院、清晚期的士大夫第、新中国著名邮票设计大师孙传哲故居、诞生三代宁波帮巨子的莲桥街李宅、甬上望族南湖袁氏宅......
走在街巷阡陌间,就仿佛在上一堂关于宁波的思政课。
轻叩名人旧居之门,了解他们生平的故事,也是一种乐趣。
————
老房子,新活力
有人说,这里被更多人所知,还是因为屠呦呦老师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但光是这一点,似乎也无法获得或持续或大量的人群。
退一步说,宁波的这些人文历史,只能吸引一小部分感兴趣的人群。
所以当初在保留原有院落体系、街巷结构的基础上,莲桥第也试图融入文创旅游的新商业形态,引进茶馆、艺术雅堂、民宿、酒吧、餐吧等等。
至于结果吧,说实话,平日里人流量还是不高。
但怎么说呢,对于不喜欢喧嚣的淡人,这正是它的可爱之处吧。喝喝茶、散散步、拍几张照片,寻一下古韵,清幽雅致,也不失为一个好地方。
————
一些出圈/出片的方式
说到拍照,在莲桥第里有几个挺出片的位置。
里面有条巷子,叫做塔影巷,站在巷弄间抬头,就能看到远处的天封塔。红色的塔身在周围的古建筑中格外亮眼,古朴而巍峨。
塔影巷这个名字,也由此而来。
还有是莲桥第“自己都没有料到”的:在冬天,因为梅花、玉兰花、茶花的盛开,这里成为了所谓的网红拍照点。
莲桥第的梅花大概有三处,分别在日湖旧址旁边的巷子里、古井旁和塔影巷里。
而在“成意居”的门右边,有一株梅树,左边则为玉兰。二者的花期相同,一粉一白,掩映着青砖黛瓦和石门雕窗,倒是成了拍照的绝佳之地。
今年2月的时候,我们也凑了一波热闹,虽然去的晚了点,但还是感受到了一些诗情画意。
还有一个机位,也是「明州十景十线」中的一景——莲桥塔照。
站在思莲亭入口的巷子里,巷子尽头正好是天封塔的塔尖,梅花从墙头穿出,构成了梅花映古塔的胜景。
在莲桥街旁边的白龙巷里,有一座观宗讲寺,也能拍出几张挺有感觉的照片。
莲桥第就是以唐宋时期“一塔两寺”(天封塔、延庆寺、观宗讲寺)宗教文化遗存为核心。也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里,莲桥老街是不少名人流寓和学者讲学之所。
另外就是,白龙巷、郭衙巷、小泥沙街上的一些风景,很适合摄影爱好者去扫街。
不展开了,放几张我们拍的,有兴趣的自己去吧。
对于城市而言,莲桥第的更新和价值,在于进一步厚植文化底蕴,擦亮文化名片。
但对于我们而言,了解也好,出片也罢,更多地或许是找到一个愿意前往的理由吧。这也是「大」的一部分。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这个理由。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