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日,本是少年儿童的节日,有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同志为这一天的到来彻夜难眠。上午10点,三辆不同牌照的军车悄然停在吉林省临江市建国街道台兴村一座二层住宅楼下。这位头发斑白的老同志在十几个不同军衔的军人的簇拥下,来到台兴村支部书记赵吉堂家。那老同志神色凝重,拿着一张发黄的老照片与躺在病床上的赵吉堂母亲解有兰核对之后,就地跪倒,失声痛哭,拥抱着85岁老人哽咽地叫着:“妈,我可找到您了,这些年找的您好苦呀!”一位大校军官喊一声:“立正,向英雄的母亲敬礼。”十几位军人庄严地举起右手。病入膏肓的解有兰老人摸着那位老军人的脸,“联群,是你吗,见到你,听你叫妈,我死也闭眼了”!此情此景令在场的沈阳军区、省军区、白山军分区、临江人武部的首长们潸然泪下。老同志叫赵联群,年已65岁,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某航天部队退役干部。
赵联群
漫漫寻亲路,悠悠母子情。1946年冬季,“四保临江战役”期间,辽东军区民主联军战士小张,随部队从丹东转战临江在野战医院做后勤工作,可她正怀孕待产。丈夫是四野三纵队一名干部,不久前参与临江外围保卫战,在一次敌我遭遇战中壮烈牺牲,被安葬在临江烈士陵园。1947年2月,小张生下了一个男孩,因战事紧张,敌我正处在拉锯态势,小张还要奔赴柳河前线,无力抚养孩子。经时任县委干部宫开武牵线,小张找到了住在临江后台村的解有兰,将孩子的出生日期告诉了解有兰之后,就把不足一个月的小男孩寄养在她家。当时解有兰已怀有身孕,即将临产,与丈夫赵增靠种地为生,上边还得侍奉年老父母,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没有能力再添张吃饭的嘴了,但当得知男孩境遇后,无私的赵家以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大义为重,毅然收留了小男孩并为他起了现在的名字。
赵联群养母解有兰
当年,四保临江保卫战打得异常艰苦,能不能守得住还未有定数,土匪恶霸虎视眈眈,很多立场不坚定的阶级异己分子叛变投敌,杀害我土改干部,妄图颠覆我新生民主政权,迎接国民党卷土场来。此时收留民主联军的孩子,是要冒着被杀头危险的。在这战火纷飞的土地上,一位20岁的农家妇女用自己的行动体现了老区人的勇敢担当。
赵联群养父赵增
五天后,解有兰生下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解有兰对待小联群视若己出,本已奶水不多的她,忍痛从儿子的嘴里抽出奶头塞给小联群,给自己嗷嗷待哺的儿子喂几口面糊。
不到一年,解有兰见喂两个孩子奶水不足,给自己的儿子先戒了奶,却仍旧喂着小联群,婆婆心疼孙子,埋怨儿媳死心眼,解有兰说孩子太瘦,又是民主联军的根苗,咱不能慢待了。解有兰不但喂养子弟兵的孩子,还积极参与妇救会后勤工作,白天护理伤病员,晚上则连夜为前线的战士们缝制鞋垫。她把苞米窝子压平整齐摞好,用针线连接成一体,剪出大小不等的鞋垫大样后,再细细的缝制成鞋垫,特别受战士的欢迎和喜爱。就这样,小联群又多吃了一年奶。三年后,小联群长得白白胖胖活泼可爱,已经会叫爸爸妈妈了,母亲小张和战友在大军南下前夕从前线赶回临江,领走小联群。临别前夕,部队的随军记者为小联群和养父母拍了一张纪念照。
之后,小张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战争结束后,赵联群母亲与丈夫的赵姓战友再婚后,小联群仍用原来的姓名。夫妻两人由于怕给小联群心里蒙上阴影,将这张纪念照密藏了近四十年。
开明的赵姓继父临终前向已近中年的赵联群道出了实情。赵联群怀着一颗感恩之心,踏上了数十载漫漫寻亲之路,无论在何地,无论工作怎样繁忙,都会根据老人的模糊记忆,凭着一张老照片多次往返沈阳军区、吉林省军区、临江人武部或求边防部队帮忙寻找,多年来从未间断。直到这年5月,赵联群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已变成两鬓斑白的老人,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找到了住在建国街道台兴村已85岁的养母解有兰的三儿子,时任村党支部书记赵吉堂,经过核对,解有兰老人回忆当年收养孩子的经过与赵联群所述丝毫不差,才有了开头的一幕。
从母子相认叫出姓名那一刻起,赵联群找到了回家的感觉。如今,虽然养母早已过世,但赵联群与养母子女仍亲如一家人,微信往来互道平安,为晚年生活增添了无尽的瞎想与慰藉。赵联群常说,老人家无私奉献,不但养育了我,更体现了老区人民的无私情怀和大爱。他们的这段情缘,成为临江人民弘扬革命老区精神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