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公报,2023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下简称“自考”)报考人数达582.14万人,取得毕业证书42万人。在高考这座“独木桥”外,自考为很多人提供了另一条路。今年是全国“自考”部分专业停考过渡期最后一年,许多省份提供了解决方案,让考生们看到了希望。

“大学梦”,碎了

4月13日下午5点,随着铃声响起,芳芳放下卷子,从深圳一所中学的教室里走出。她刚参加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科目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这是她的最后一战,走出教室,心里除了忐忑还有点兴奋——或许这场跨越了4年时间的自考,终于要迎来一个句号。

2021年4月,还在东莞工作的芳芳,通过社交平台第一次了解到自考。这是我国从1981年开始试行,1998年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教育制度,像一扇没有门槛的大学之门:无需入学考试,几十元报名费即可参考,全凭自学通关。因为初中时语文成绩最好,芳芳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

不同省份自考的时间略有不同,但大多集中在每年的4月和10月,一次最多可报考4科。在此前的4年里,芳芳先后考过了12门科目。这是最后一门,通过后就可以领取专科毕业证。

考前两个月,芳芳开始冲刺学习。清晨拥挤的地铁上,她握着手机刷题;午休时分,同事们闲聊的间隙里,她低头默背笔记;晚上10点,当整座城市渐渐安静下来,她的台灯依然亮着,书页翻动的声音在夜里格外清晰。

临考前一周,芳芳焦虑得辗转难眠,那些模拟题的答案像走马灯一样,不受控制地在眼前轮番闪现。考前她迷迷糊糊地做梦,梦到考试通过之后,自己开心地拿着大学的毕业证。

这次考试重要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场——这是广东汉语言文学自考专科的最后一次考试机会。

2022年5月16日,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发布停考通知,宣布22个专业2026年起不再颁发专业证书,其中便包括汉语言文学的自考专科。一个月后,广东省自学考试委员会也发布了停考通知,宣布在过渡期内,停考专业的相关笔试课程将继续安排考试至2025年4月。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介绍,自考诞生时,由于通过高考获得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非常有限,需要其他类型的考试作为补充。但现在,高考的准入条件已逐步放宽,具有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同等学力者均可报考。这使得许多社会人士也能直接参加高考进入高校。

“这些通道打通之后,许多人完全可以借助高考来提升学历,对自考有需求的人数自然就减少了。”储朝晖觉得,这是部分专业停考的原因。

5月9日是成绩公布的日子,芳芳没有勇气自己查分,是妹妹帮她看的。51分,只差9分就及格了。拿到成绩时,芳芳的“大学梦”,碎了。

上学的模样,她只能在梦里见到

对于“上大学”这件事,芳芳一直是有执念的。

她生长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父母连生四胎女儿后,终于在第五胎迎来一对龙凤胎,有了比芳芳小8岁的弟弟。

这个八口之家仅靠一两亩薄田维生。父亲在附近打零工,母亲照料孩子,作为长女的芳芳早早就担起半个家长的责任。初中,她带着三妹去邻村袜厂做工:每天放学后4点到8点,周末全天,姐妹俩把袜头的两面串在机器上缝起来,月收入合计2000多元。

16岁中考后,家里人托关系在深圳给芳芳找了一份皮具店的工作,月薪2500元。她没有踏出过村子,曾经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模糊的想象。那些早早辍学打工的同龄人,每逢回乡总是光鲜亮丽,芳芳偶尔也会心生羡慕。

可真正开始打工,现实远比想象残酷。她和工友挤在一张单人床上,每天工作12小时,干的却只是带客人看货的重复活计,学不到任何技能。

一个月后,中考成绩出来了。虽然没有考上如愿的学校,但分数也够一所尚可的高中。芳芳想要回家上学,母亲本已答应,但老板娘不想失去这个听话的劳动力,反复游说她的母亲和小姨。

“你不能那么自私,家里还有那么多弟弟妹妹,穷成这样,早点赚钱才是正经事。”小姨的话像最后一记闷棍,加上家里一直灌输“女孩子读书没用”的观念,芳芳最终留在了深圳。

每次她偷偷给妈妈打电话哭诉想回去上学,妈妈总将这个问题回避,叫她再忍忍,“外面打工哪有不苦的?”逆来顺受的芳芳也只能强忍泪水,挨了一年才成功离职。

后来芳芳辗转跟随表哥、舅妈打工,她觉得自己越来越与社会脱节,但上学的想法一直没有中断过。每逢开学季,她都很羡慕弟弟妹妹能继续读书。而自己上学的模样,她只能在梦里见到。

未知的未来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5%。尽管社会上偶有“学历贬值”的说法,但不可否认,学历仍是就业市场重要的敲门砖。对于那些未能通过高考“独木桥”的人来说,自考无疑提供了另一条出路。

与广东情况类似,全国多地自考停考专业都处于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许多省份也为考生提供了解决方案:有的允许以其他课程替代停考科目;有的则允许在开考专业中选择同层次专业进行学分对接;还有省份为需求集中的考生额外安排了一次加考机会……

这重新点燃了芳芳的一丝希望。

(《新京报》7.21 郭懿萌 赵炘瑜)